彩神_彩神首页

香港商报-中国在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再获原创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5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香港商報訊)洪林慶春報導:北京時間2011年10月24 淩晨2點,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原創性成果,通過對10531個病例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並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其中1個和傳染病有關;同時,通過對迄今已發現的9個易感基因進行綜合分析,發現2個具有交互作用,共同存在可成倍增加麻風的患病風險。

    這是繼2009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關聯分析方法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之後,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原創性成果,標誌著中國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據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李仲軍當日介紹,該研究是由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所屬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張福仁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與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張學軍教授團隊、新加坡國立基因研究院劉建軍教授團隊在既往合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山東省皮膚性病學重點實驗室的基因分型平臺完成的。

    李仲軍稱,2009年,由“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張福仁研究員率領的山東省“皮膚性病防治研究”科研團隊橫向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利用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和安徽醫科大學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實驗平臺和分析技術,在國際上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RIPK2、TNFSF15、C13 orf31、CCDC122、NOD2、LRRK2、HLA-DR/DQ,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是國際上第一個麻風病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

    之後,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擴大對照樣本,對24個可疑位點作進一步驗證,又發現了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IL-23R,RAB32),並首次證實IL-23R和傳染病有關,該基因影響細胞的“自噬”功能;RAB32與吞噬細胞對病原微生物的識別相關。同時,研究人員對已發現的9個麻風易感基因進行綜合分析,證明NOD2與RIPK2具有交互作用,共同啟動NF-κB通路,該通路影響宿主對感染的免疫防禦,可極大增加麻風的患病風險。

    據瞭解,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易感個體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選擇性侵犯皮膚和外周神經、晚期可致殘的慢性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累計登記麻風患者50萬例,山東省達到54000餘例。經過幾十年的綜合防治,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治療學的進步,麻風現症病人在全球範圍內大幅度下降。但由於麻風菌不能進行體外培養,沒有預防疫苗可用,導致麻風缺乏一級預防措施,近15年來新發病人不但沒有減少,現症病人也保持一定基數,全球每年仍有20余萬新報告病例。截至2010年底,中國仍有近300個縣處於麻風流行狀態。

 ;   李仲軍表示,隨著更多易感基因的發現,麻風的一級預防將成為可能。該研究成果不僅對麻風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研究也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據悉,對麻風病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973計劃項目、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和山東省財政廳、衛生廳、醫科院的專項資金支持。

作者: 来源: